在文学创作中,写人的作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要求我们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外貌、性格、行为,更需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的成长与变化,而一篇优秀的写人作文,其结尾部分往往如同乐章中的终曲,既要总结全文,又要升华主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文旨在探讨写人的作文结尾的艺术,如何通过巧妙的构思与语言,让结尾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余韵悠长。
一、回顾与总结:构建情感桥梁
写人作文的结尾,首先是对全文内容的回顾与总结,这种回顾并非简单的复述,而是有选择性地提炼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人物特质或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事件,通过精炼的语言,将这些元素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情感线索,为读者构建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
在描写一位勤奋好学的少年时,结尾可以这样写道:“回望李明走过的路,从那个在昏黄灯光下埋头苦读的身影,到如今站在领奖台上自信满满的笑容,每一步都凝聚着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梦想的坚持,他的故事,是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最生动的诠释。”这样的结尾,既回顾了李明的学习历程,又强调了勤奋对于实现梦想的重要性,加深了读者对人物的理解和共鸣。
二、情感升华:触动心灵的力量
优秀的作文结尾,往往能够超越表面的叙述,触及读者的情感深处,引发共鸣与思考,这要求作者在结尾处巧妙地运用比喻、象征、反问等修辞手法,将文章的主题提升至更高的层次,让读者在感动之余,也能获得某种精神上的启迪或感悟。
以描写一位无私奉献的教师为例,结尾可以这样构思:“岁月如梭,转眼间,张老师已两鬓斑白,但他的心中依旧燃烧着不灭的火焰,他就像那座默默无闻的灯塔,在知识的海洋中为无数船只指引方向,即使风雨交加,也从未熄灭,我们,就是那艘艘小船,因他的光芒而找到了前行的力量,在人生的旅途中,或许我们会遇到更多的灯塔,但张老师,永远是我们心中最亮的那一座。”这样的结尾,通过比喻将教师比作灯塔,不仅赞美了教师的无私奉献,更激发了读者对于感恩与传承的思考。
三、留白与想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留白,是中国传统艺术中常用的手法,它给予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使作品更加含蓄而富有韵味,在写人作文的结尾中,适当运用留白技巧,可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与创造力,让文章在结束后仍能在读者心中回响。
在讲述一个关于勇气与成长的故事时,结尾可以这样处理:“小杰站在山顶,望着脚下蜿蜒的山路,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平静与自信,他知道,这次攀登不仅让他征服了这座山,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面对内心的恐惧,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光明,而前方,还有更多的山峰等待着他去攀登,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去克服,故事在这里暂告一段落,但小杰的旅程,才刚刚开始……”这样的结尾,既是对小杰成长的肯定,也为他的未来留下了无限可能,让读者在想象中继续跟随小杰的脚步,探索未知的世界。
四、呼应开头:构建完整的叙事闭环
首尾呼应,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结构技巧,通过结尾与开头的相互映照,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闭环,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整体性,在写人作文中,这种技巧尤其重要,它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成长轨迹,以及文章所要传达的核心信息。
以一篇讲述母女情感变化的文章为例,开头可以这样写:“小雨和妈妈的关系,就像冬日的冰面,冷硬而难以靠近。”而结尾则可以这样呼应:“小雨和妈妈的关系,已如春日里的暖阳,温暖而明媚,她们学会了倾听彼此的心声,学会了在生活的点滴中寻找幸福的痕迹,原来,爱,从未离开,只是需要时间去融化那层薄薄的冰。”这样的结尾,不仅回应了开头的设定,更展示了母女间情感的转变与升华,让读者感受到亲情的力量与美好。
五、个性化语言:彰显作者风格
写人作文的结尾还应注重语言的个性化,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彰显作者的文学素养与个性风格,无论是幽默风趣、深情款款,还是哲思深邃,都应基于文章的主题与人物特点,选择最适合的语言风格,使结尾成为文章的独特印记。
在描写一位幽默风趣的老爷爷时,结尾可以这样写道:“爷爷的一生,就像一部充满欢声笑语的喜剧片,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也能用一句玩笑话,让家里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我想,这就是爷爷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无论生活多么不易,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而爷爷,就是那个永远站在舞台中央,用笑声温暖每一个人的主角。”这样的结尾,既体现了爷爷的性格特点,又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
写人的作文结尾,是文章情感与思想的集中体现,是连接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桥梁,通过回顾与总结、情感升华、留白与想象、呼应开头以及个性化语言的运用,我们可以创作出既深刻又动人的结尾,让文章在读者的心中留下持久的印记,一篇优秀的写人作文,其结尾不仅是对全文的收束,更是对人物精神的升华,是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洞察,让我们在每一次写作中,都用心去雕琢那个点睛之笔,让文章的余韵悠长,回味无穷。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bailingliren.net//juzi/6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