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以他们的执着与奉献,书写着不朽的篇章,樊锦诗,这位被誉为“敦煌的女儿”的教育科研工作者,便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人物,她的一生,几乎与敦煌莫高窟紧密相连,用爱与生命守护着这片文化瑰宝,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下,便是关于樊锦诗的作文素材,让我们一同走进她的世界,感受那份对文化的深情与执着。
一、早年经历与求学之路
樊锦诗,1938年7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州,成长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樊际麟毕业于清华大学,是工部局的土木建筑工程师,母亲则是一位温柔贤淑的家庭主妇,樊锦诗和二姐是6个半月早产的双胞胎,出生时身体孱弱,大腿只有大人的大拇指粗,正是这样的生命起点,铸就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
樊锦诗自幼体弱多病,小学时因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高热难行,被同学送回家,初误诊为软骨病,幸得医生及时确诊并建议紧急治疗隔离,鉴于病情凶险,需抗体血液救治,但求助无果,其母与双胞胎姐姐尝试输血,奇迹般地使樊锦诗康复,且几无后遗症,这段经历,不仅让她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也让她更加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
樊锦诗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父母对她管得较为宽松,因而她有机会博览群书,古典、现代、爱情、侦探,林林总总,都喜欢浏览涉猎,她最喜欢的课程是历史、外语、化学,曾想成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她考入北京大学的那一刻。
1958年,樊锦诗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她之所以选择考古,一方面是因为对历史的热爱,另一方面则是受到父亲的影响,认为北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历史学系是最好的历史学系,入学后,她参加了多次田野考古实习,包括陕西省华县的发掘工地、怀柔的抢救性发掘以及昌平县雪山发掘等,这些经历为她日后的石窟考古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初识敦煌,艰难抉择
1962年,樊锦诗经学校安排,与3名同学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实习,那时的莫高窟,几乎是一片废墟,洞窟里堆满黄沙,有的根本进不去,这里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交通工具,信息也特别闭塞,樊锦诗在实习期间,几乎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没待到三个月,她就病倒了,不得不提前结束实习,离开敦煌的时候,她在心里暗暗对自己说,再也不想到这个地方来了。
命运似乎早已为她铺好了路,1963年,樊锦诗大学毕业,研究所向学校要人,她成为了学校分给研究所的两名同学之一,面对这一抉择,樊锦诗内心充满了矛盾,她对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充满了热爱,沉迷于敦煌文化;她又担心自己羸弱的身体无法适应大漠戈壁的恶劣环境,而且男朋友被分配到了武汉,两人从此天各一方。
樊锦诗的父亲得知女儿工作分配的消息后,担心她无法适应,给学校写了封信,恳请北大不要派她去这么艰苦的地方工作,可这封信被樊锦诗悄悄扣下了,她认为,报效祖国,服从分配,是每一个青年应有的责任,她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敦煌的征途。
三、坚守大漠,守护莫高窟
初到敦煌,樊锦诗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洞内是神仙世界、艺术殿堂,洞外却是飞沙走石、黄土漫天,住土房、睡土炕、吃杂粮、喝宕泉河水……这些艰苦的条件,对于一个20多岁的姑娘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考验,樊锦诗并没有退缩,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石窟考古研究中。
每天,她都要跟着先生们爬“蜈蚣梯”,进入洞窟进行临摹、保护修复和调查研究,在洞窟里待得时间长了,保暖做不到位的话,就容易得关节炎与鼻炎,尽管如此,樊锦诗从未有过怨言,她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就是要守护好这片文化瑰宝。
在敦煌的日子里,樊锦诗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石窟考古经验,还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她积极推动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法制化管理和“数字敦煌”工程建设,为莫高窟的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家庭支持,携手共进
樊锦诗的成功,离不开丈夫彭金章的支持,彭金章是我国的一位考古学家,与樊锦诗是北大的同学,他们相识于未名湖,相爱于珞珈山,却因工作原因,异地分居了19年,在这19年里,彭金章不仅要照顾孩子,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他从未有过怨言,始终默默地支持着樊锦诗的事业。
1986年,彭金章为了支持樊锦诗的工作,放弃了在武汉大学的考古专业,来到敦煌,与樊锦诗团聚,此后,他们一起生活在莫高窟,共同致力于石窟考古和保护工作,彭金章的到来,不仅让樊锦诗有了坚强的后盾,也让她在事业上更加得心应手。
五、荣誉与成就,淡泊名利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樊锦诗在文物保护传承与利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她先后荣获了“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最美奋斗者”称号、“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等殊荣,面对这些荣誉,樊锦诗始终保持着一颗淡泊名利的心,她认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是建立在前辈们的成果之上的,是几代敦煌研究院全体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樊锦诗看来,守护莫高窟是值得奉献一生的高尚的事业,是必然要奉献一生的艰苦的事业,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奉献的永恒的事业,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一信念,将一生都献给了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与研究事业。
六、数字敦煌,文化传承
在樊锦诗的推动下,“数字敦煌”战略得以实施,经过近20年的努力,“数字敦煌资源库”免费向全球开放,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莫高窟的精美壁画和彩塑,这一举措不仅保护了文化遗产,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樊锦诗认为,艺术的创造需要一种顿悟,而文化的传承则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她希望通过“数字敦煌”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敦煌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她也希望这一项目能够为其他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和启示。
七、敦煌的女儿,永恒的守护
樊锦诗的一生,是与敦煌莫高窟紧密相连的一生,她用自己的爱与生命,守护着这片文化瑰宝,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像樊锦诗一样,怀揣着对文化的热爱与敬畏之心,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敦煌的女儿”涌现出来,共同守护这片属于我们的文化瑰宝。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bailingliren.net//juzi/10064.html